本篇介绍我对本科期间科研工作的看法和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主要从什么是科研、为什么要做科研、如何开始科研和干货分享四个角度展开。
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计算机相关的领域,因此本文的分享主要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经验来展开,其他领域仅供参考。
科研并非本科生的 白月光。
诚然,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底气去展开科研工作。
但
科研有很高的自由度和很强的包容性,在众多研究领域中,很有可能有与你非常契合的那个。
无论课内成绩的高低,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尝试接触一下,或许它能为你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也说不定?
干货直达:
什么是科研
在指导老师或实验室的带领下,广泛阅读某一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理解相应领域中经典方法的原理,复现其中的关键实验,与同组的同学交流学习,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工作,产出成果的过程。
一言以蔽之,就是
课外的
科研工作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大家熟悉的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程度的割裂:
- 没有直观清晰的知识体系
- 没有大量的辅助习题
- 没有直接的学习、参考资料
- 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范围广而不全
当然,科研也与部分专业课有一定的关联,可能课内学习了一个经典方法,而科研就是在学习它的优化和前沿发展。
如果你在学习某门课程或某个知识点时,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兴趣,那么由该知识点引申出的课题可能恰好就是适合你的课题。
持续性的
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存在突击的可能,时间的积累并不一定能带来成果,但好的成果必然离不开时间的积累。
任务驱动的
科研没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课程、固定的作业,而是告诉你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做到什么事,然后你自己安排时间去做。
对本科生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强自主性的
科研的“任务驱动”决定了它的强自主性:
- 你需要自己搜集相关文献,学习需要的知识;
- 看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名词,自己去学;
- 配程序环境时遇到的问题,自己去查;
没有人会给你像课内学习那样的重点整理、学习路线、习题答案或网课讲解,你有的只有一个任务目标,可能会有人告诉你前进的方向,但你需要做好自主学习的准备。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本科阶段到底还是打基础的阶段,受到学习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很难在短短四年时间内做到又打基础又做前沿。
因此,本科期间的科研以
每个老师的要求不同,组会的频率大多在一到两周一次,这段时间内组里的同学被分配不同的学习或研究任务,然后在组会上进行交流总结。
组会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进度上的鞭策,另一方面也是起到共同学习的作用。
比如有六篇大家都需要看的论文,自己一个人看六篇会很累,但一个小组三个人,一人看两篇,再互相给对方讲,是不是就相对容易一点?
为什么要做科研
对本科生来说,进行科研工作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向:获取科研成果 和 提升学术能力。
前者考虑的出发点可能是希望通过客观的科研成果在一些场景中证明自己,如综测、评优、升学、就业等。
后者考虑的出发点则主要是为研究生及之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科研成果的种类
科研成果相当于你参与科研工作的有效性证明。
成果的产出,表明了你在某一段科研经历中有着合格的工作量,进而表明你在该领域中具备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这对于学校对你的评价、升学目标院校对你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你的评价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研成果有两种类型:
论文的分级
有关论文,我们常听到“SCI”“EI会议”“核心期刊”“普刊”等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论文的含金量。
SCI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创建的文献数据库。
ISI根据文献的被引用频次等数据评价一篇文献的质量,将来自高质量刊物的高质量文献收录进自己的数据库中。被SCI收录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SCI收录的文献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约5600种期刊。
为了合理反映不同的期刊在该领域的水平,将同一学科领域期刊,按照影响因子大小降序排列,并划归不同区间,即SCI分区。SCI的分区规则主要有两种:科睿唯安公司提供的JCR分区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中科院分区。
EI
EI即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也是一种文献数据库,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文献,包括期刊以及会议文献,另外也收录一些科技报告、专著等。
EI检索又分为了EI源刊/期刊(EI Journal article, EI JA)和EI会议(EI Conference article, EI CA):
- EI JA 是指EI收录的期刊,出版社每年于固定的时间发行期刊,有固定的稿件收录方向。特点是理论性强,对创新点和工作量的要求更高,审稿周期往往更长。
- EI CA 是指EI收录的会议录,每年针对不同学术问题定时或不定时召开的一些学术会议,在会议中宣读的文章会在会后总结成一本会议录,并公开发表。特点是实践性强,对创新点和工作量的要求较低,审稿周期往往较短。
一般情况下,EI JA的难度和含金量要高于EI CA。
其他的一些名词含义:
-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
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
CPCI(科技会议文献检索,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曾用名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s)
对我院的本科生而言,大三下学期保研前夕,一篇EI会议论文相对而言在专业排名靠前的学生手中比较常见。
知识产权的分类
对于理工领域的科研来说,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主要有三种类型:
- 国家发明专利: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原创性新技术方案,申请周期长(无特殊情况下一年半起步),含金量高。
- 实用新型专利:对产品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申请周期较短(6~8个月左右)
,有点小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感觉。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对计算机软件作品享有的权利,申请周期最短(4~6月左右),难度相对较低。
知识产权的类型主要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科研成果的作用
对于综测
有关我院综测加分的计算规则,可以参考2022年秋季的文件,一般每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其中,涉及科研成果的综测加分规定如下:
-
发表学术论文
刊物 加分 一般公开发行刊物或一般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20 国家级核心刊物文或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会议发表论文 40-60 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60-80 论文要求
学生为第一作者 ,或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才可以加分 -
科研与科技发明
- 参与导师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由导师开具加分证明 ,加分10到50不等 -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加分150
- 参与导师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发表国际普刊的难度不大,且一般情况下会被认定为**“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这一档,对需要综测加分的科研人来说可行性较高。
获取本校推免资格
有关我院推免加分的计算规则,可以参考2022年秋季的文件:
在推免的得分计算规则中,科研加分的总体权重是10%,也就是通过科研成果获得的加分需要乘0.1再计入总分中。
与之相对应的,竞赛加分的总体权重也是10%,学习成绩的权重是80%。
科研相关的加分主要分三种:
可以选取多类进行加分,每一类只取一项最高成果,比如你发表了多篇论文,只能选一篇加分。
以下信息仅代表2022秋季推免加分细则,不排除2023秋季相关规则有些许调整的可能。
论文
论文分为四档:
刊物等级 | 对应加分 |
---|---|
SCI期刊 | 70 |
EI期刊、A类会议 | 40 |
B类会议、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 |
其他类别论文 | 10 |
- 一般来看,我们常说的EI会议、CPCI(ISTP)、国际普刊,以及知网检索、万方检索之类的刊物,没有特殊情况的话,都算作“其他类别论文”,当你的EI会议论文质量较高时,可能会被算入20分那一档;
- 只有当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你,或者第一作者是你的导师、第二作者是你时,才可以加分;
- 只有在当年8月31日之前发表(publish状态)的论文可以加分,仅录用(Accepted)不可以加分;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分为三类:
知识产权类型 | 对应加分 |
---|---|
国家发明专利 | 40 |
实用新型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10 |
- 知识产权以证书为准,按文件的要求来看,授权通知书无效;
- 知识产权的正式下证时间必须在2022.08.31之前,之后无效;
- 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如专利的专利权人、著作的著作权人)须为中国传媒大学,在此基础上,你需要为名单中排名最靠前的学生;
大创
很多科研人的科研工作是伴随着大创展开的,因此大创也可能为你的推免带来一定的加分。
大创带来的加分不在乎立项的等级,只在乎结项的等级,以及你是不是负责人:
负责人 | 负责人 | 其他成员 | 其他成员 |
---|---|---|---|
优秀结项 | 其他结项 | 优秀结项 | 其他结项 |
10 | 3 | 3 | 0 |
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它的难度
2021-202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我院共12个国家级立项、18个北京市级立项、10个校级立项,仅有1个优秀结项;
2022-2023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我院共13个国家级立项、18个北京市级立项、22个校级立项,仅有2个优秀结项;
可以看出,它的难度和回报对学院推免来说是不成正比的。
大创的价值一方面在于科研及其成果,另一方面在于创新创业大赛。
升学到外校读研
想保送到外校读研,需要在获得本校推免资格的基础上,参加目标院校组织的夏令营、预推免或九推的面试,在其中得到认可。拥有一段科研经历对考研复试也有不小的帮助。
由于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科研,所以相比于本校导师,外校导师在对你没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会优先考察你在科研方面的能力。
科研经历丰富、有一定成果的同学在保研和考研复试中
对于理工类的外保考核来说:
- 几乎所有学校在填写报名系统时,都需要填写科研经历及成果
- 部分学校需要提交参营论文
- 科研往往是最能吸引导师的点
- 科研部分是简历的核心、个人陈述的核心、面试考核的核心
- 部分院校的考核内容为阅读指定领域文献/解决指定领域问题并汇报
当然,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一段科研经历中,即使最终尚未产出成果,这些经历也会成为外校导师着重参考的点,只要能从动机、内容、贡献和收获的角度将这段科研经历表达清晰,也会对你的升学起到不小的助力。
科研对能力的提升
如果能认认真真投入一段科研工作,对能力的提升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它会为你在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为你的专业能力(如代码能力)和英语能力带来很大的提升。
学科基础
部分同学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过某种念头:我真的需要这份文凭吗 我学这门课到底有啥用?
科研在很多时候都是专业课的延伸和拓展,甚至部分专业课的深度已经达到了本科阶段的科研水平。
在看论文、读代码的过程中,偶然间碰到自己课内学习的内容,回去加深一下印象,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你对该知识点的掌握会有质的变化。
而这些知识点恰好就是该领域的前沿工作中最常用的知识点。
此外,在夏令营、预推免的面试中,由于参与面试的大多数都是科研导师,因此,即使问你专业课,基本上也是问因为搞科研的导师并不一定熟悉教学的内容,所以如果你有着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会给你的夏令营和预推免面试带来较大的把握。
代码能力
对于一个计算机方向的工科生来说,代码能力是一个符号性的技能,例如:
- 本专业保研的时候,导师会偏爱代码能力强的学生,会问你会哪些语言、实现过什么;
- 跨专业保研的时候,一些与计算机交叉的人文社科或经管类专业,也会很喜欢代码能力强的学生;
如果你做计算机、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工作,与代码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一篇论文写的天花乱坠,旁征博引,荡气回肠,硬看一个礼拜都不一定看得懂;结果一看代码,只不过是在经典方法的基础上改了一个激活函数,写这么复杂一是为了吹牛,二是为了了降重。
如果你从事通信相关的研究,或金融科技、数字法治等跨学科工作,代码也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即使你从事的是人文社科类工作,爬虫、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数据清洗这些工作也离不开代码。
当然,在科研工作中,你很难有自己写一大堆代码的机会,更多的时候是在读别人的代码,以及安装各种依赖包、配置各种代码环境,让人家的开源代码能在你的电脑上运行。
英语能力
科研对英语能力的锻炼主要体现在某一领域的“专业英语”:
当你看了很多同一领域的文献,最开始你可能看得很慢,不懂的单词很多,要一个一个查;
看得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理解它的中文意思,看到这个单词,就知道它想表述什么。
当你找到这种状态,表明你对这一领域有了较高的熟练度,这也是最高效的论文阅读模式。
英文最重要的其实是语感,长时间不用的话,高中学的再好也会逐渐淡忘。老朋友之间,还是得找个机会,经常碰碰面才好,不然白交这个朋友了。
其他
挖掘你的兴趣所在
千万不要把科研当成“变强的负担”,有时候相比于课内的学习,
我有一位好友,学习成绩并不靠前,前几学期一直有点混的感觉;一次偶然的机会,对音频技术产生了兴趣,主动去蹭一个老师的课,跟他做起了项目。后续我们学习的课程中,跟音频、语音处理有关的内容,他都显得非常专业,科研方面做的也比较深入。
实际上,科研只是一种不同的进步方式,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爱好,毕竟本科阶段的科研并不会真的有老师逼你做出什么成果,也不会因此卡你的毕业,一切都源于你主动的驱动力。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把科研当作你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更高要求;在课内学习中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也完全可以把科研当作你的第二出路,说不定正是这第二出路,在保研或未来就业的时候能给你一个大惊喜。
获得一个巴适的工位
参与科研工作,有一定几率可以让你在主楼、国重大楼或其他地方有一个独立的工位:轻奢尊享,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冬暖夏凉,氛围浓郁,安静舒适。
有自己的台式电脑,可以买你喜欢的鼠标垫和马克杯,布置你的长期固定自习桌,不再需要把沉重的电脑背在身上来回走。
你甚至可以买个小加湿器和一些桌面摆件,提高生活中的仪式感,喝一杯瑞幸,悠闲而舒适,与满西柚西奔波找自习场所的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何开始科研
在开始接触科研工作之前,你首先需要想明白:我是抱着什么样的目标接触科研,这个目标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
科研工作无疑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且它的回报往往是长期的、滞后的,你是否能坚持长时间的精力投入,又是否能接受滞后的回报?
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抱着全功利的心态参与科研工作,不要怕试错和随之而来的沉没成本。可以广泛了解,先尝试接触一下,如果心中的动力不足以支撑你继续下去,就及时止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策略。
学院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接触科研的机会,你也可以自己行动起来去探索感兴趣的领域,联系相关的导师。
入选创新人才“菁英班”
“菁英班”是我院为选拔优秀的本科生提前参与科研训练而组织的教学形式,在完成原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参加“菁英班”特别安排的
有关菁英班的选拔和管理办法可以参考我们那一届(21年秋季)的文件:
选拔
2019级一共选拔了30人,2020级一共选拔了60人,2021级也是选拔60人,后面估计就固定在一年60人的标准上了。
每年10月左右启动选拔工作,流程大概是报名-筛选-面试-录取。
我们那一届的入选门槛为:大一学年综合测评
- 已经有老师愿意要你;
- 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备;
- 你曾在竞赛中获奖;
如果成绩合格或在边缘线附近徘徊,可以提前学一些科研上的基础知识或技能(比如python、Matlab等),这可能会对你的面试有一定的帮助。
培养
- 学习:主要是面向菁英班学生开设科研相关技能培养的课程,包括
Matlab、python、科技英语写作 等; - 科研训练:为每位学生配备个人学业导师,导师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包括参与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参与学科竞赛等;
- 学院还会组织一些前沿讲座,围绕我们比较强的一些领域展开,会邀请很多行业大佬;
- 寒暑期会有一些与海外高校合作学习的项目,
个人不是很推荐参加;
“菁英班”具有流动性:
- 入选后,如违反校规校纪,或本专业课程出现不及格,或转专业至其他学院,则自动退出“菁英班”;
- 第二年选拔时,上一学年综合测评R2项在专业排名的前15%,可以申请加入“菁英班”;
结业
结业时间是大四学年第一学期,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顺利结业:
- 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 授权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 承担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
- 参与一次学科竞赛并获奖;
结业时会召开会议、颁发结业证书。
奖励与优惠政策
菁英班的学生除了可以得到科研训练外,还有一系列的奖励政策:
- 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者,给予科研奖励;
- 优先参与学院组织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各类培训、竞赛、课外学术科研活动;
- 优先资助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外交流和访问活动;
- 通过考核后,在免试推荐研究生、考研、直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 “菁英班”学生如获得保研资格且推免至本校,可在大四进一步接受本硕贯通培养;
综上所述,对我院学生来说,“菁英班”其实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参与科研工作的最佳选择,即使已经有导师,也可以跟导师约好一起混一个菁英班的名额。
通过大创进组
大创,全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由3~5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某一课题展开研究工作,形成一定的成果。
有关大创的立项和结项要求,可以参考我们那一届的文件:
对于成绩不太理想,或不是很敢主动联系老师的同学来说,可以直接去找感兴趣的大创项目组,与该组的学生沟通,成为组员。
大创虽然只持续一年的时间,但进了组以后,你逐渐开始承担一部份科研工作;等到大创结束,你在组里扮演的角色还在,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留在组里;此时如果你不想继续从事该课题的工作,也可以顺势退出。
来自导师or团队的招募
学院的很多导师在带学术训练性质的小组,或者自己的课题组也在招本科生进去工作。
加入这样的组,一般也需要经过提交材料+面试的过程。
好处是,类似的主动招生课题组一般都有比较成熟的培养目标和体系。
这里提供两个参考:
寻求班主任的帮助
如果你有参与科研的想法,又不知道该如何切入,